首页


一、学校历史沿革

山东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其前身为1901(光绪二十七年)清廷准奏在济南创建的官立山东大学堂,简称山东大学堂,首任校长周学熙。1904年学校更名山东高等学堂,1911年再改称山东高等学校,1914年停办。学校停办后,部分师生转入清末民初陆续成立的山东省立法政、农业、商业、工业、矿业、医学六个专门学校。

1924年青岛胶澳商埠督办高洪恩和青岛开明士绅刘子山等人在青岛创立了私立青岛大学,高洪恩、宋传典先后任校长,学校于1928年停办。

1926年山东省教育厅将山东省立六个专门学校合并改建为省立山东大学,王寿彭任校长,1928年学校停办。

192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报告,下令筹建国立山东大学。1930年在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接收私立青岛大学的校产,在青岛设立国立青岛大学,杨振声任校长。1932年学校易名国立山东大学,赵太侔任校长。1936年校长赵太侔辞职,由林济青代理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内迁四川万县,1938年2月教育部下令“将国立山东大学暂行停办”,师生转入国立中央大学等学校,学校组成校产保管处管理学校资产,王志超、黄龙先为校产保管委员会主任委员。1938年6月教育部下令解除林济青国立山东大学代理校长职务。

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立山东大学在青岛复校,赵太侔再任校长。

1949年青岛市军管会对山东大学实行军管整顿,原校长赵太侔去职,暂由校务委员会代行校长职务,丁西林为校务委员会主任。学校属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领导。

1951年3月华东大学由济南迁至青岛与山东大学合并办理,仍称山东大学。学校设文、理、工、农、医五个学院,计有中国文学系、历史学系、外国文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动物学系、植物学系、地质矿物学系、水产学系、土木工程学系、机械工程学系、电机工程学系、农艺学系、园艺学系、病虫害学系、政治学系、艺术学系等18个系,医学院不分系。

1952年全国进行院系调整,山东大学改为中央教育部直属的综合性大学。调出了工学院、农学院和地质矿物学系、政治系、艺术学系,重新设置了中文、历史、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水产、海洋九个系及历史研究所、海洋研究所,医学院于1956年独立为青岛医学院。学校自1953年起至1960年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1958年学校由青岛迁至济南,由山东省领导。当时中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6个系搬来济南,海洋、水产及正在筹建的地质三系留在青岛(1959年独立建成山东海洋学院)。学校迁济后恢复了外文系,重新设立了政治系,后又组建了原子能系(物理二系,学生后并入复旦大学)和电子系。至1960年学校共有10个系,并建立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美国文学、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微分方程(控制论)、磁学、晶体、微生物9个校属研究室。

1961年学校复归教育部领导,成为部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并实行党委领导下以校长为首的校务委员会负责制。

1951年至1966年华岗、晁哲甫,成仿吾先后任校长。

1951年3月学校建立了党组和党委,1952年10月党组与党委合并为山东大学党委,至1966年华岗、晁哲甫、成仿吾等先后任党委书记。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本校受到严重破坏,1967年山东大学改名为鲁迅大学,高登仁、王文俗先后任革命委员会主任。直到1970年7月才恢复山东大学校名。

1970年9月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核心领导小组批转《山东省高等学校布局和专业调整方案》,将山东大学一分为三:政治、中文、历史、外文四系迁往曲阜与原曲阜师范学院合并,组建山东大学,张国中任革命委员会主任,夏仪廷任党委书记,学校下设政史、中文、外文、数学、物理、化学六个系;生物系迁泰安并入山东农学院;校部机关和数学、物理、化学、电子、光学(新建)五个系留在济南改建为山东科学技术大学,由国防工办管理,负责培训国防工业科技人才,开展国防科技和基本理论的研究工作,学校设自控(数学)、物理、化学、光学、电子五个系,1970年至1972年陈超任校革委会主任、刘守敬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1972年至1974年华山任校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

1974年2月根据国务院批示在济南恢复原山东大学,在曲阜恢复曲阜师范学院,同时撤消山东科学技术大学。恢复后的山东大学仍由山东省领导,设政治、中文、外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10个系。

1974年至1978年华山、董文升先后任校革委会主任、党委书记。

1978年至2000年,吴富恒、邓从豪、潘承洞、曾繁仁先后任校长;孙汉卿、徐豫龙、陈之安、曾繁仁、张乐岭先后任党委书记。

1976年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过拨乱反正,恢复和整顿,学校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1978年山东大学又复归国家教育部领导,1984年经教育部批准在威海建立了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山东大学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成为一所以文史见长,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都取得长足发展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并已进入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211工程”。

截止1999年底,学校设有一个分校,13个学院、40个系,有48个本科专业、65个硕士点(包括2个专业硕士点:MBA和法律硕士点)、25个博士点、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博士后流动站、3个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工程推广中心,1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6个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7个山东省重点学科,3个省级工程研究中心。

2000年7月,教育部决定山东大学、山东医科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合并组成新的山东大学。同时撤销原三校的建制。

山东大学1999年院系专业一览表

山东大学沿革图

二、全宗内档案情况简介

本全宗共有各类档案47576卷。其中党政管理档案10432卷,教学档案9978卷,科学研究档案2730卷,外事档案2464卷,基建档案577卷,出版档案1863卷,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档案99卷,仪器设备档案1108卷,财会档案11160卷,其中二级财务核算单位财会档案2688卷,人事档案7165卷;录音、录像档案834盒,照片3761张,(2000年统计)。

1949年至1966年其间的党政管理档案,多为学校在1965年组织各部门将各自保管的文件材料集中立卷归档的;“文化大革命”中的档案是1977年学校组织立卷归档的;1978年以后学校档案工作经过恢复、整顿并逐步建立了档案管理的各种管理制度,至此以后学校即在每年将上一年办理完毕的文件材料按归档要求及时立卷归档。

1981年以后在加强党政管理档案的基础上先后建立了科技档案(科学研究档案、基建档案、大型仪器设备档案、产品生产与科技开发档案)、教学档案、会计档案、外事档案、出版档案。另外还建立了声像档案、人物档案。并对学校各类档案进行综合管理。

1982年以来学校系统地制定了文书处理、文书立卷、各类档案管理办法、分类编号方案、保管期限表;健全了档案工作网络,积极推行文书部门、工程项目、课题组等部门立卷的制度,使档案材料达到了比较齐全、完整的程度。

学校自1994年开始实施国家教委发布的《高等学校档案实体分类法》与《高等学校档案工作规范》。

1977年以后,档案部门曾多次把过去分散在各部门的积存文件材料逐步进行清理,筛选、整理立卷归档,有力地充实了各类档案的内容。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早期的大量珍贵档案材料仍收集不够完整,例如学校曾承担完成过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和大量技术革新项目,但技术文件材料基本未归档。在归档的材料中,目前仅存在当时的项目计划、参加研制人员名单、科研成果汇总表、研究情况报告等。

1973年以后,学校先后六次对会计档案进行了价值鉴定,对1966年至1984年期间超过保管期限,确无保存价值的10974卷会计档案进行了销毁。

山东大学档案全宗内容丰富、齐全完整,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该校在党的领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中心任务而开展的教学、科研及各项活动的历史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它对于总结历史经验,促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这些档案在学校体制改革、总结教学经验、进行教学改革、评估教学质量、开展科学研究、落实党的各项政策、职称评定、编史修志等方面发挥了并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产生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为了便于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山东大学档案馆对全宗内档案编制了各种检索工具,其中有案卷目录、分类目录、专题目录、专题卡片、专题人名卡片、教职工人名索引、学生人名索引、案卷存放地点索引、档案馆要览、全宗指南等。1987年以来,档案馆将档案信息逐步输入计算机,1994年按照《档案著录规则》、《中国档案分类法》、《教育档案分类表》,将档案进行案卷级和文件级著录、标引、输入计算机,逐步建起了档案信息数据库,使学校档案在检索、统计等方面已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管理。

学校陆续编辑出版了《山东大学校史》(1901-1966)、《山东大学百年史》(1901—2000)、《山东大学大事记》(1901—1991)、《山东大学英才录》、《山东大学教授名录》、《山东大学校友通讯录》、《山东大学校友名人录》、《山东大学科研成果汇编》、《山东大学学位论文题录》(第一辑、第二辑)、《山东大学规章制度选编》、《山东大学组织机构沿革》等编研成果。此外还汇编了《山东大学科技档案目录》(一、二、三期)、《山东大学校史资料》(1—9期)、《山东大学历届党代会简介》、《山东大学副处级以上干部任职情况表》、《山东大学基础数字汇集》等参考资料。

全宗内档案情况的补充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