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述山大

    革命先驱——山大附中校友杨耕心

    作者: 时间: 2025-03-10 15:59 点击:

    阳谷九都杨党支部旧址

    杨耕心,字一斋,山东省阳谷县九都杨人。1926年入山大附中高中部文科班学习,同年在山大附中入党,是聊城第一个中共支部的创始人。1943年秋,在中日鄂西大会战中,杨耕心不幸被俘,被日寇惨杀于鄂西松滋县暖气街,终年43岁。

    革命先驱——杨耕心烈士,是山东大学附中校友。他是山大附中的骄傲,也是山东大学的光荣。

    山大附中原党总支书记赵平文在整理山大附中校史过程中,参阅聊城地区的有关党史资料,和聊城电视台记者王纪岩、阳谷县郭店屯镇李镇长等有关人员谈话资料,及聊城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崔衍锋的文稿,找到了杨耕心烈士的事迹,并记述下来。

    1900119日,杨耕心出生于一个书香家庭。其父杨竹泉,是私立安乐镇崇实完全小学校长,恪守封建的传统观念,但五四运动后受到了一些新思想的影响,因而倾心教育,清廉正直,这对杨耕心的成长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少年的杨耕心就读于崇实小学。19217月,杨耕心考入聊城第二中学。他耳闻目睹了农村广大农民贫困的生活现状,为日夜勤劳反而吃不饱、穿不暖的劳动者鸣不平。受1919年五四运动之影响,各种救亡图存学说风靡全国,马克思主义新思潮逐步传播到中国的大小城镇。杨耕心接触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如获至宝,节衣缩食购买,废寝忘食攻读,从而开阔了视野,升华了思想。在学校,他好读书,寡言笑,但谈起国家大事,救亡图存学说,又滔滔不绝

    1926年春,杨耕心与郭庆江入济南山东大学附中北园白鹤庄高中部文科班学习(郭庆江,16岁考入聊城省立第二中学)。杨耕心一边学习文化知识,一边执着地追求真理。他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解放劳苦大众。1926年秋,共产党员王寅生(阳谷人,黄埔军校四期学生,和杨耕心有亲戚关系)和关向应(奉黄埔军校中共党组织之命来济南发展党组织),介绍杨耕心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部献给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成为一名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郭庆江在北园中学也由杨耕心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茌平县历史上的第一位中共党员。

    1926年寒假期间,杨耕心经过长期秘密考察,介绍本家的长工杨保善、杨保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了阳谷县第一个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中共九都杨党支部,杨耕心为党支部书记。

    1927年春,杨耕心在学生中秘密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组织进步青年散发革命传单,在学校师生中影响很大。他的革命活动引起学校当局的注意,在毕业前夕,因革命工作需要,提前离开了学校。

    杨耕心回乡后,积极领导农民反抗苛捐杂税,同地主封建势力进行坚决斗争。他常在深夜穿上长工的破衣,戴上长工的毡帽,到农舍、牛棚、长工屋中和贫雇农促膝谈心,以通俗的语言循循善诱,向人们讲述只有团结起来、组织起来夺取土地,才能翻身做主人。他积极发动组织贫雇农,先后在九都杨、宋堤口建立起了农民协会,并成立了阳谷县第一所农民夜校,入校学习的群众有50多人。杨耕心向群众揭露地主豪绅的罪行,抨击黑暗的旧制度,鞭辟入里,切中时弊,深得群众拥护。

    19277月上旬,因阳谷县官府横征暴敛,激起了全县人民的极大愤怒,当时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丁卯年,遭殃年,这季银子没要完,下季银子又出签。阳谷县到处传递着鼓动群众包围阳谷县城进行斗争的秘密传单。杨耕心认为这是发动群众的好时机,便书写了很多打倒土豪劣绅!”“抗捐抗税!”“打倒贪官污吏!的标语,在王筱湖的帮助下,贴到城北村庄外。不几天,以徐良府、熬盐场等村为中心的5万百姓手持木棒、刀枪云集城关,将县城团团围住。杨耕心带领农民参加了斗争。抗捐农民将阳谷县城围困了十多天,贪官污吏不得不宣布取消苛捐杂税。

    围城暴动,使杨耕心真正看到了农民组织起来的伟大力量。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东昌县委认为:阳谷县1889年建造的由德国天主教士经营的坡里天主教堂,仰仗帝国主义势力,勾结官府,在当地作威作福,搜刮民财,并雇有反动武装,群众极为痛恨。教堂距聊城、阳谷都较远,仓促之下敌人不易救援。因此,县委决定在坡里举行暴动,举起武装斗争的旗帜,指定杨耕心担负具体的领导工作。

    10月,杨耕心通过家中长工杨保善结识了活动在阳谷、聊城交界处的绿林武装首领韩建德(一说杨耕心与韩建德是亲戚关系)、曹万年。在他的说服教育下,韩建德等表示愿意跟着共产党闹革命。后经杨耕心提议,东昌县委遂派聂子政到韩部工作,从而使韩的武装成为坡里暴动的基本力量。11月,东昌县委将王筱湖从聊城调回阳谷,并在王筱湖家中设立了东昌县委指导坡里暴动的联络站,杨耕心与县委委员聂子政一起领导暴动的准备工作。

    1928114日(古历丁卯年腊月廿二日),韩建德率领农民武装举行暴动,占领了坡里天主教堂,对德国神甫和修女集中管理。暴动期间,杨耕心晚上在教堂工作,白天在家乡发动农协会员收缴地富枪支,建立农民武装。农民武装几天内聚集农民武装l000多人进军坡里,开仓放粮,发布文告,宣传共产党的主张,产生了巨大的政治影响。这次暴动,由于军阀张宗昌和反动官府的联合镇压,在坚守25天后失败了,但它是鲁西农民暴动中坚持时间最长的一次。

    坡里农民暴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山东省最早的农民武装暴动,极大地震慑了反动统治阶级,使饱受欺压的劳苦大众看到了希望,是党领导农民斗争的一次重要尝试,为鲁西地区后来的革命斗争打下了基础。坡里暴动虽然失败了,但作为全国武装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在鲁西以至山东影响甚远,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暴动失败后,杨耕心受到反动当局的通缉,在当地无法存身。经党组织同意,遂前往东北,考入哈尔滨邮局当了邮差。他以此职业为掩护,积极为党组织工作。

    1931九一八事变后,杨耕心与上级党组织失去联系,回到家乡当了一个小学教员。在父亲的安排下,他到县立阿城第三高级小学任国语教员。

    在这种情况下,杨耕心和战友王筱湖积极做了三项工作:一是主动地团结爱国人士,揭露蒋介石的卖国政策;二是注意培养青年一代;三是利用各种机会进行社会活动。在这期间,他联合校内外进步力量,团结社会爱国人士,用在哈尔滨耳闻目睹的事实,揭露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抨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根据地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每逢讲课,他都攥着拳头,义愤填膺。

    在一次历史课上,他大讲宋朝皇帝如何昏庸,听信谗言,误害忠良;又讲岳飞怎样忠心为国;奸贼秦桧无耻卖国,借以痛斥“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拱手献我东北于日军的罪恶卖国行径。他还订购了大量的进步刊物,自编教材,用马克思主义进步思想教育青年—代。

    1934年春,杨耕心发动了全校性的反对国民党反动分子的罢课斗争,赶走了反动校长宛广德。当时军阀韩复榘的报纸曾载:阳谷阿城县立三高的学生,胎毛未退的娃娃,也敢起来造反……

    1933年前后,中共山东省委连续遭到破坏,阳谷共产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杨耕心身处逆境,正气浩然,用各种方式进行革命活动,想方设法与上级党组织联系。1933年寒假,北平地下共产党员韩子栋回原籍阳谷,主动向杨耕心提出把其组织关系转到中共北方局,建立单线领导关系。不久,北方局通过韩子栋转告杨耕心,要他到苏区学习,但他因脚疾严重没有去成。

    19343月,杨耕心和共产党员盛北光、翟子超组建了中共安乐镇临时中心支部,杨耕心任支部书记。该支部同聊城、寿张等县的党组织发生了横向联系,发挥了一定的领导作用。同年秋,杨耕心任中共阳谷县委书记;是年,他发起建立了联合进步青年、进步知识分子的党的外围组织——“中坚社。他领导中坚社成员组织群众集会,在街道、集市以演戏、讲演等形式,大力宣传抗日爱国,领导中坚社成员发动募捐等活动,支援前线浴血奋战的抗日健儿。秋末,杨耕心和共产党员王伯瑾一起到省立寿张第八乡村师范,同八乡师党支部发生了联系。不久,盛北光、翟子超、申云浦等先后离开阳谷,“中坚社”领导工作由杨耕心一人负责。

    1935年春,杨耕心调安乐镇县立第二高级小学任六年级班主任,继续领导中坚社的工作。当年秋,宋励华、王筱湖来到第二高级小学,成为杨耕心的得力助手。在第二高级小学两年期间,杨耕心培养出来的学生,大部分参加了革命工作。

    “七七”事变后,杨耕心愤然辞去教员职务,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他和朱励华、王筱湖等一起建立了“阳谷县抗日后援委员会”,积极从事抗日工作。8月,中共鲁西特委根据党要搞武装的指示,决定派杨耕心到国民党二十六军孙连仲部做策反工作。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他在阳谷、聊城动员了近百名进步青年和小学教师抵达孙部,打算以这部分力量为骨干,把孙连仲的部队改造为抗日武装。但因叛徒出卖,策反工作失败,杨耕心马上紧急应变,指挥一部分同志回原籍,一部分去延安。他本人经过千辛万苦,辗转来到了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党组织留他在国民党统治区做军运工作。

    后来,杨耕心考入武汉国民党“军事委员会战时干部训练团”政治科学习。结业后被分配到国民党二十九军第六师任简报主任。此间,曾因共产党“嫌疑”被审查关押数月之久,释放后仍被严密监视。在这种情况下。他认为继续为党工作已十分困难,曾向党组织提出回原籍工作,但由于交通原因未能如愿。1943年秋,在中日鄂西大会战中,杨耕心不幸被俘,被日寇惨杀于鄂西松滋县暖气街,终年43岁。

    杨耕心的英名,将永远被历史铭记;他为革命奋斗终生、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将永远激励山大人勇往直前,奋斗不止。

     

     

    作者:赵平文整理

    来源:《山东大学报》2021630G

     

    联系我们:

    邮箱:xiaoshi@sdu.edu.cn
    电话:0531-88364788
    地址: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史楼南楼

    • 档案远程预约系统

    • 数字校史馆

    • 微信公众号

    版权所有 © 山东大学 鲁ICP备案 05001952号 建设维护:党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