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先志(1906-1990),山东高密人,中国力学界的著名专家和学者,国家一级教授。
结缘山东大学。1926年刘先志考入北京燕京大学数学系,1930年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33年8月到当时的国立山东大学机械系当了一年的旁听生,1934年以优异成绩获得公费留学德国的机会,赴柏林工业大学机械系学习;1939年毕业获特许工程师学位,并留校任教。1941年9月至1945年6月,他到德国哥廷根大学数理系学习力学,在近代流体力学奠基人普朗特(L Prandtl)教授指导下获得自然科学博士学位,并熟练掌握了德、英、法、俄四门外语,为以后在各学科领域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成就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高级学者。1946年,他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怀着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毅然回国,历任上海市工务局正工程师,上海同济大学教授、教务长,无锡开源机器厂设计部主任。1952年春,他放弃大城市、重点大学和大企业的优越条件,欣然接受时任山东工学院(1983年改为山东工业大学)副院长张协和的邀请到校任教,并在此度过了他的后半生,先后任山东工学院教授、教务长、副院长。刘先志深知,要在旧中国留下的烂摊子上建设好祖国,必须大量培养既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知识的人才。他主张:办工科院校,学校旁边就应该是工厂,学校设计的就是工厂生产的产品,工厂就是学校实习和生产的基地。回山东正可以实现他的学校与工厂相结合、培养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建设人才的夙愿。
为培养力学人才呕心沥血。刘先志刚来山东工学院时,学校初创未久,是一所解放后新建的专门培养高级工业人才的院校,各方面的资源都比较匮乏,百废待兴。他除忙于繁重的教学行政工作外,把一腔热血倾注到为国家培养力学人才上,辛勤耕耘,忘我工作,孜孜不倦地贡献着自己的知识才干。他一面给本科生讲授理论力学,一面给青年教师讲授高等刚体力学。他经常说:教授就应该给大学生讲基础课,否则怎么能称教授。他讲课条理清晰、简明生动,强调定义、概念时非常严谨,把深奥的理论讲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如讲振动系统的自由振动频率,他以肩挑的担子、树枝的摆动、人走路时的晃动等做实例,用拉小提琴来说明自激振动产生的条件,还用旋转轴的临界转速来说明共振的概念及其重要性,既使人容易理解所讲的内容,又留下思考的余地。凡听过他讲课的人都赞不绝口,认为是一种享受,每次上完课同学们都有“绕梁三日”之感。刘先志先生的生前助教白详在《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纪念刘先志教授诞辰九十周年》一文中说,刘老非常重视教学,他一直提倡教授要到教学第一线去,要教几门基础课,不能在大学而脱离大学生。他没有一次迟到,没有一次因公或因为自己的科学研究,而忽视了教学。他非常认真备课,他有讲稿,但讲课时又完全脱离讲稿,讲得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听课之前同学们很害怕理论力学,认为是最难学的一门课,不及格率又很高,有“鬼门关”之称。可在刘老的讲授下学生爱听,出勤率很高,同学们从本来害怕,变成了爱听,而且学习成绩很好。
他为青年教师讲课时,教材都由他编写、校对,连讲义中的插图都是他亲手精心绘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他特别强调:“基础不坚实是上不去的,力学工作者一定要打好数学力学基础。”并引导和介绍他们阅读一些国外的期刊图书,以获取更先进的知识。在他的培养下,青年教师的思路开阔了,基础牢固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力学知识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为以后提高教学质量和开展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教师后来都成为教学和科研骨干。
1957年,党中央向全国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刘先志经过积极酝酿筹备,于1958年4月首次在国内举办了机械振动学讲习班,他亲自编写讲义和授课。国内许多高校、科研单位、厂矿企业纷纷派出讲师、工程师以上人员参加。这次讲习班为中国振动力学的发展培养了人才,作出了开创性贡献。当年参加讲习班的许多人都成为振动力学方面的专家,有的还成为工程院院士。之后,他又将机械振动学讲义进行修改,于1962年出版专著《机械振动学导论》,这是第一本由中国人自编的机械振动学教材。
1958年,山东省成立科学分院力学研究所。1959年山东工学院增设工程力学专业。刘先志积极参加力学研究所的筹建工作,亲自为青年科研人员讲授力学基础理论,同时为工程力学专业讲授流体力学,由于劳累过度,心脏病发作,一次突然昏倒在课堂上。他的这种热诚培育人才的忘我精神,大大鼓舞了全体师生和力学所的科技人员。
1963年,山东工学院成立了以刘先志为导师的力学研究室。他对研究室的人员关怀备至,要求严格,常从学术思想、治学态度、选题方向、学习方法等方面给予指导,并言传身教。他常说:“对于珍惜时间,我认为一天很长;对于如何能坚持做出成绩,10年却是很短。持续工作要有毅力,万不可一曝十寒,要把健康的思维能力用到尖锐的思考和重要的工作上,切不可乱用。”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了从事科学研究,他几乎献出了自己全部的课余时间和假期,他的一些论文就是在辞旧岁的爆竹声中完成的。
坚持科研为生产建设服务。在科学研究中,刘先志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科研为生产建设服务,其许多论著直接来源于生产,体现了知行统一和勇于破解生产技术难题的学术风范。20世纪50~60年代,他曾先后就我国麻纺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等领域中影响生产的关键课题进行研究并加以解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麻纺业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为改变这种局面,他亲自到无锡麻纺厂蹲点,从设计、试制到制造,样样亲自动手,因陋就简,有效地解决了麻纺机的振动问题,并从这一生产问题中提炼出相关课题撰写了4篇论文发表于《机械制造》。1955年,为提高我国冶金工业的产量和质量,他又到山东张店铝厂,用力学和机械理论指导生产,并从中提炼出科研课题,写作的论文发表在《力学学报》。1962年,刘先志患严重心脏病,在“文化大革命”中,其身心健康也受到极大摧残。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仍然强忍着病魔的折磨和心灵的痛苦,坚持到生产第一线去。1967年,他多次到济南柴油机厂调查研究,解决大型柴油机的振动问题。结合这一生产课题,他先后发表4篇论文,解决了过去无人问津的难题,对生产、教学和深入的理论研究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多学科领域研究成就卓著。刘先志一生在科学研究的崎岖山路上,不畏艰辛,只争朝夕,探索不止。刘先志从事的科学研究以涉及领域宽而著称,他一生中从事的科学研究,不仅涉及到力学的各个领域,诸如固体力学、流体力学、一般力学、振动力学、传热学,而且在应用数学、机械制造和电机工程等方面也多有建树。他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杂志上发表了60余篇高水平有较大影响的理论文章,并出版专著《机械振动学导论》,这是当时中国振动工程领域中最具权威性的著作。刘先志把热传导与固体力学综合起来进行的热弹性方面的研究,填补了国内这一学术领域的空白,居于世界先进行列。他在振动与平衡方法方面的研究备受国内外关注,其研究成果被大量地运用到生产领域。《中国科学家辞典》评价他“创立了三种平衡方案,各有千秋,堪称三项重要发明”。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刘先志出席了大会,提交的9篇论文均受到高度评价并获得个人奖。1987年,在他82岁高龄时,为表彰他在机械振动和热应力研究中作出的贡献,国家教委授予他科技进步二等奖。他的业绩被收入《中国科学家辞典》,编入《齐鲁科技精英》。2009年刘先志入选《中国20世纪著名科学家概览》。
刘先志先生一生献身于科学,不论是在“文革”中受到错误批判时,还是在担任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之后,都没有停止过科学研究。1990年5月20日,刘先志先生与世长辞,山东省委省政府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著名科学家周培源、钱学森、钱伟长及国外许多知名人士都发来唁电,沉痛悼念这位世界知名的力学大师。
2006年,为缅怀刘先志先生为山东大学的发展和学术上的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山东大学举办“纪念刘先志先生诞辰100周年展览”,激励广大师生传承先生精神,继承先生精神财富。2011年,《刘先志纪念文集》首发式暨刘先志教育基金启动仪式在山东大学千佛山校区隆重举行。2016年,刘先志先生塑像在山东大学兴隆山校区落成。山东大学原校长张荣在塑像落成仪式上回顾和总结了刘先志先生的先进事迹、突出成就和卓越品格:刘先志先生结缘山大、热爱山大、奉献山大,尤其是1952年应邀加盟山东工学院后,先后任教授、教务长、副院长,辛勤耕耘三十余载,为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刘先志先生一生追求真理,勇攀高峰,成就卓著,堪称科研表率。他倾其毕生精力探索世界级科学难题,积极进行自主创新,展现出严谨治学、尽善尽美的学术研究风格;他始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科研为生产建设服务,成功解决了一系列生产实践中的技术难题;他潜心育人,教泽绵长,彰显大师风范;他认为“教授就应该给大学生讲基础课”,在长期的教学和实践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从事力学教育和研究的科技人才。
斯人已矣,精神长存。我们将永远怀念刘先志先生。
(整理者:苏红燕)
参考资料:
1.张彩凤、宋作标:《富有传奇色彩的力学家》,《光明日报》2002年2月4日A3版。
2.白详:《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纪念刘先志教授诞辰九十周年》,樊丽明、刘培平主编:《我心目中的山东大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56-457页。
3.殷丛薇:《工程力学家刘先志》,刘培平主编:《山大第一》,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42-246页。
4.《工程力学家——刘先志》,刘培平、李彦英主编:《山东大学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25-128页。
5.刘先志,百度百科[更新日期2023-01-22]。[引用日期2023-03-18]
6.山东大学新闻网刘先志先生相关新闻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