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荣桓(1902-1963),湖南衡山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
罗荣桓是山东大学最著名、最优秀的校友之一,他是私立青岛大学首届学生。私立青岛大学(后并入国立山东大学)是由青岛胶澳督办高恩洪和地方绅士于1924年创办,校址设在德国所建的俾斯麦兵营,学校设工科、商科,学制4年。1924年,罗荣桓考人私立青岛大学工科预科,1926年结业。
在校期间,罗荣桓亲眼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凌辱,激起了他和同学们强烈的爱国热情。当时的青岛,风雨飘摇,饱受日本帝国主义的欺凌。早在1898年,德国人以“巨野教案”为借口强行租占了青岛。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又出兵山东,继承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后来虽然中国政府在名义上收回了青岛的主权,但实际上青岛仍然处于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的控制之下。罗荣桓在校期间,日方曾邀请青大师生参观访问青岛的日舰“比睿丸”号。“比睿丸”是当时日本海军的主力舰只,让师生们参观的目的不外乎是向中国人炫耀一下自己的武力。同学们跟随向导沿舷梯上上下下,默默地参观,默默地倾听着同行的朝鲜同学把日本军官的介绍翻译成中文。整个参观的过程,都使人感到气氛十分的压抑。这次的参观,使罗荣桓他们想起不久前通过老乡的关系参观北洋海军的军舰“海圻”号的情景。那是一艘用英国的旧商船改装的军舰,舰上的炮只是用来摆样子的,并不能真打,据说一打就会把船身震裂。而这种摆样子的玩艺却是当时北洋海军最大的军舰。回到学校后,同学们感到非常气愤、痛心。罗荣桓说:“中国是一个有四万万五千万人口的大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应当有强大的海军。”要建设海军,首先要使国家富强。而要使国家富强,必须发展工业。罗荣桓学的是工科,他希望能成为一名工程师,为祖国的富强尽上一份心力。积贫积弱的国情,备受压迫的人民,在青年时期的罗荣桓心中种下了一颗革命的红色种子。
在校期间,满怀爱国之情的罗荣桓积极参加社会活动。1925年春,他和彭明晶、张沈川等组织了“三民实业社”,倡导实业救国。1925年4月,在全国革命形势的推动下,为了抗议日本资本家阻止工人建立工会,开除、逮捕和私刑拷打工会活动分子,青岛纱厂3万多工人举行了大罢工。在日本资本家的要求下,山东军务督办张宗昌拘禁了工会的工作人员。军阀与资本家的倒行逆施,引发了5月25日又一次工人大罢工。5月28日,胶澳督办温树德调集3000多人的军队包围了纱厂,开枪射击手无寸铁的中国工人。有的工人避枪弹躲进了下水道,惨无人道的日本资本家竟然堵上棉花包,把工人活活闷死在下水道里。至此,震惊全国的“青岛惨案”发生。日本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的血腥暴行,激起了青岛各界的强烈义愤。在党的领导下,由胶济铁路总工会发起,全市各群众团体成立了“青岛惨案后援会”(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改称青沪惨案后援会),组织广大群众罢工、罢市、罢课和游行示威。私立青岛大学的学生冲破校方的种种阻挠,成立了学生会,组织学生们勇敢参加了这场汹涌澎湃的革命斗争。当时,张沈川、罗荣桓都被推选为学生会的负责人。学生会决定自5月31日起全校罢课,并建立了总务、财务、写作、演讲、募捐、演剧等组,分头展开活动。根据学生会的分工,罗荣桓负责演讲和演剧组的工作。在那段日子里,他白天带领演讲队在街头巷尾散发小报、传单,演讲青、沪惨案的惨状,募集救济金,慰问死难者的家属,晚上又参加演剧队的工作。经过紧张的准备,同学们在一个戏院里演出了《茶花女》和《可怜闺中月》,戏票义卖的钱交到了青沪惨案后援会,用来支援青岛和上海工人的革命斗争。罗荣桓还接受青岛学联的委派,代表青岛学生前往南京、上海等地开展宣传工作,各地学联对青岛惨案极为关注,捐献物款,派人到青岛参加斗争。
青岛人民这场轰轰烈烈的抗日爱国运动,遭到了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反动军阀的残酷镇压。山东督抚张宗昌,在日本人胁持下,带领卫队坐镇青岛,进行秘密搜捕和无情镇压,青岛陷入一片白色恐怖之中。罗荣桓等不得不到乡下(高密农村)暂避了一段时间。正是这段斗争经历,使罗荣桓更加坚定了走上革命道路的决心。
私立青岛大学是罗荣桓革命斗争的起点,从此,他便走上了职业革命的道路。1926年罗荣桓从私立青岛大学结业,因参加五卅运动无法进入青岛大学本科,后赴广州投考中山大学因德语未过未能成功,于是回家乡组织农民协会,进行反对土豪劣绅的斗争。1927年4月,通过补考,罗荣桓进入武汉中山大学理学院读书。5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转为中共党员。7月,罗荣桓被派往鄂南通城开展农运运动,从此便投笔从戎,走上了革命道路。他参加过秋收起义、井冈山斗争、红军长征,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吕梁到沂蒙,留下了他抗日救国的坚定步伐;从锦州到天津,彰显了他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无论多么艰难,罗荣桓的革命意志从未动摇。1955 年,罗荣桓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
从1942年起罗荣桓经常带病指挥作战,1946年曾切除一侧肾脏,以后长期抱病工作,1963年12月16日病逝于北京。罗荣桓追悼会上,毛泽东深深地向这位从秋收起义就开始跟随他的青岛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高材生、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思想战线奠基人的元帅鞠了三个躬,并为罗荣桓赋诗一首《七律·吊罗荣桓同志》: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鷃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罗荣桓是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被毛泽东称为“一生共事的人”。他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从1927年跟随毛泽东走上井冈山到1963年逝世,一路风风雨雨,见证着共和国的诞生、壮大与发展。多年以后,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同志在给《罗荣桓传》题词的时候,曾经饱含深情地说道:“罗荣桓同志是做老实人,干老实事,一生光明磊落,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始终和中央保持一致,始终为人民群众着想,这样的同志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才是优秀的共产党员。”2002年,纪念罗荣桓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会上,江泽民代表中央、中央军委高度赞扬了罗荣桓光辉战斗的一生,江泽民说:“罗荣桓同志是我军政治工作的一面旗帜。”
2012年,山东大学举办《怀念罗荣桓元帅诞辰110周年展览》,缅怀罗荣桓元帅的丰功伟绩,激励广大师生争取早日把山东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罗荣桓在私立青岛大学虽只短短二年,山东大学校史却增添了光辉的一页。直到今天,罗荣桓元帅的革命理想与报国之志,依旧是激励山大人前行的精神力量。
(整理者:苏红燕)
参考资料:
1.校史办公室:《罗荣桓同志在青岛大学》,山东省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悠悠岁月桃李情》,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267-268页。
2.黄瑶、邹宗良:《学运领袖罗荣桓》,《光明日报》2001年12月25日A3版。
3.孙华:《开国元帅罗荣桓》,刘培平主编:《山大第一》,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23页。
4.黄瑶、邹宗良:《罗荣桓在山大》,https://www.view.sdu.edu.cn/info/1018/39715.htm,2012-02-22。[引用日期2023-03-18]
5.《罗荣桓元帅的母校》,刘培平、李彦英主编:《山东大学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44-146页。
6.《回望校友罗荣桓元帅在山大的峥嵘岁月|我和我的学校·红色记忆》,山东大学2021-04-08。[引用日期2023-03-18]
7.刘宸硕整理:《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山东大学报》2021年10月15日第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