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工科发展简史
山东大学工科起源于1912年创办的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经过省立山东大学、国立山东大学、山东工学院、山东工业大学、山东大学几个时期的演变、发展至今,历经百余年,一脉相承、源远流长。为山东及全国的实业、工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清末民初,民族工业深受列强资本摧残。中国各界兴办实业,富民强国的愿望十分强烈。宣统元年(1909年),清政府要求各省设立中等实业学堂。1912年,山东省政府将济南、高密中等工业学校合并成立山东公立工业专门学校,设机织、染色、应用化学三科。1926年,省立山东大学成立,以山东公立工专为基础设立工学院,原山东公立工专校长汪公旭任院长,内有机械、机织、应用化学、采矿四个系。1928年,省立山东大学因战乱停办。1930年9月,国立青岛大学建成。1932年,国立青岛大学改称国立山东大学,重新设立工学院,汪公旭任院长,下设机械工程学系、土木工程学系。1946年,国立山东大学复校,恢复了各学院的建制并扩大办学规模。工学院增设电机工程学系,樊翕任主任。1952年,机械、电机两系迁至济南并入山东工学院。
解放初期,国家为了加快经济建设,建立新中国工业基础,提高工业水平,积极促进专科学校建设。山东省政府在全省先后设立了多所工业类中等学校,并于1949年11月,将华东交专、华东高级工业学校等六所工业学校合并成立山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简称山东工专,著名机械专家张协和任校长。经过两年多艰苦建设,山东省政府于1951年7月9日将山东工专改为山东工学院,从此,山东省的工科教育走上快速发展轨道。
山东工学院初建时期,克服师资不足,基础设施落后,专业设置不科学等困难,新建了教学楼、师生宿舍、餐厅、实验室等工程,改善了办学条件;刘先志、丁履德、樊翕等一批知名教授、专家被聘来校任教,充实了师资力量;山东大学机械、电机两系调整到工学院,系科设置更加科学,办学规模初步形成。
文革结束至2000年合校,学校迅速从混乱状态恢复办学,并于1983年9月19日改称为山东工业大学。逐渐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至1998年,学校拥有25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和6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8个省级、校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水平大幅提升,合校前,学校有26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奖励,200余项获省部级奖励。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老中青结合,阵容强大。一批国家级、省级专业人才脱颖而出,拥有教授、副教授605人,院士1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培养优秀生制”、“研究生推免制”、“主修辅修制”等多项制度,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全日制在校生近1万人。此外,党政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思想教育、社会服务、后勤管理等工作均取得优异成果,多次受到各级奖励。
山东工业大学的发展,受到国家教委、山东省的肯定和重视。1992年,山东省政府决定对山工大进行重点扶持和建设。1993年11月,学校成立“211工程”办公室。经过5年的积极准备和评审,1998年12月24日,山东省政府正式批准山东工业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立项,被列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计划。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对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建成国内高水平综合性工科大学具有重大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