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校简史
一
山东大学是中国教育史上一所起源性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按章程创办的大学,迄今已有115年的历史。
清朝末年,中国内忧外患,迫于形势,清政府实施新政,兴办新学。1901年,光绪皇帝诏令全国创办新式学堂,山东巡抚袁世凯率先积极响应,上奏光绪皇帝兴办山东省城官立大学堂,并制订了详细的办学章程。光绪皇帝欣然谕准,并令各省仿照山东章程在本省兴办学堂。此后,各省纷纷效仿,全国掀起了兴办新式教育的潮流。山东大学创建伊始,就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范本。 袁世凯聘请登州文会馆第二任馆主赫士筹办山东大学堂,并由其任总教习。聘请位文会馆毕业生来堂任教。
山东大学堂首批录取学生80名。印制了中学与西学教材。1901年11月24日,山东大学堂暂借泺源书院开课,唐绍仪任总办(校长)。
山东大学成立之初就将“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作为办学宗旨,百余年间,山东大学一直为了这个使命而努力。“天下”观、“国强”观,彰显了山东大学博大的胸怀和崇高的责任感。
1904年,山东大学堂因学制改革,改称山东高等学堂。1911年改称山东高等学校,1914年停办。先后培养了770多名毕业生;其中多人赴欧、美、日留学,徐镜心、张伯言等在日本参加同盟会,成为辛亥革命的发起人和组织者。
二
山东大学堂停办后,部分师生转入山东公立法政、工业、农业、商业、矿业、医学专门学校。六所专门学校为山东省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承前启后的纽带作用,为社会培养了大量新式专业人才,其中有民族企业创始人、社会活动家、革命家,等等。抗日名将张自忠1912年入山东法政专门学校学习。后投笔从戎,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1940年5月,以身殉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分别为其题词悼念。
1926年7月,山东省政府决定将六所专门学校合并成立省立山东大学,清末状元王寿彭任校长。学校设文、法、 工、农、医五个学院、十三个系。1928年,五·三惨案后,日本占领济南,省立山东大学停办。省立山大存在时间较短,她在困难时期,艰苦奋斗,为山东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国学大师季羡林曾在省立山大附设高中就读,最初,他对经史科目并不感兴趣,曾说“大明湖里青蛙的叫声比老师讲得好听”。王寿彭校长许诺以书作相赠勉励季羡林读书,因为王寿彭为清末状元,擅长书法,颇有名气。季羡林连续两次取得年级第一名。王寿彭没有食言,赠送季羡林两副字画。这两件礼品成为季先生一生最珍视的东西。后来,他说是山东大学改变了他的一生,给了他学术方向,他永远感谢山东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