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校史

山东大学医科发展简史

山东大学医科最早可以追溯到1864年建立的登州文会馆时期。她主要有两条发展脉络:一是登州文会馆、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齐鲁大学医学院、山东医学院;二是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省立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山东医学院。2000年7月22日,山东大学与山东医科大学合并,成立山东大学医学院,2012年建立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部。山东大学医科为山东乃至全国的医学、医疗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登州文会馆,是1864年由美国北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创办的私立学校,1876年改称文会馆。1883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聂会东到达登州文会馆,设立医院,教授文会馆学生西方医学知识。1890年,聂会东在济南华美街建立华美医院及华美医院医校。开启了山东大学医科教育的发展史。20世纪初期,登州文会馆是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典范,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学堂。

1902年,美国长老会与英国浸礼会在潍县成立合会学局(1909年改称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下设文理学院、医学院、神学院,分别设址在潍县、济南、青州。1904年,登州文会馆并入潍县广德书院大学班,成立广文学堂,又称广文大学,1909年改称文理学院。1911年,共合医道学堂即医学院在济南正式成立。1917年,文理学院、神学院迁至济南,与医学院合为一处,山东基督教共合大学正式改称齐鲁大学。

齐鲁大学医科得到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及在华各地教会的肯定和支持,整合了北京协和医校、南京金陵大学医科、汉口大同医学校、华北协和女子医学院,实行男女同校、学分淘汰制,毕业生学历、学位得到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认可。齐鲁大学医科的发展改变了以往中国医学教育师傅带徒弟的局面,使现代医学教育走上正轨。培养了大批医术精良、医德高尚的医学人才。

齐鲁大学文理学院受到哈佛燕京社的资助,注重研究中国文化,成立了国学研究所,顾颉刚、钱穆、胡厚宣、孙伏园、吴金鼎、商承祚等名家、教授在此任教。他们在考古、古籍辩伪与编纂、历史研究等方面做出卓越成就,出版了《齐大国学季刊》、《责善》半月刊、《齐鲁学报》、《中国文化研究会刊》等学术杂志,在学术界产生极大影响。

1952年,齐鲁大学文、理学院分别并入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京药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医学院并入山东医学院。齐鲁大学秉承“尔将释真理,真理必释尔”的办学理念,坚持科学主义精神和谨严的学风。是上世纪中国教会大学中的典范。为中国近代新式高等教育提供了清晰的参照。

1926年,山东省政府将山东公立医学专门学校等六所专门学校合并成立省立山东大学。1928年,省立山东大学因战乱停办。1932年,山东省政府以省立山东大学医学院为基础创建山东省立医学专科学校,尹莘农任校长。1948年8月,改称山东省立医学院。同年11月,与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合并。

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前身是新四军军医学校,是一所战地流动学校。创建于1944年10月,校长江上峰。1947年1月,为纪念加拿大著名外科大夫诺尔曼·白求恩,学校改称华东白求恩医学院。1950年12月,改名山东医学院。1952年与齐鲁大学医学院合并。白备伍、邵徳孚、王哲、方春望等先后任院长。

1985年山东医学院更名为山东医科大学。学校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教学、科研、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成为一所多学科、多层次、多种形式办学综合性医科大学。学校设有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院、药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口腔系、护理学院研究生部、社会科学部,成人教育学院及三所附属医院,有两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五个省级重点学科,博士点14个,硕士点43个,有正副教授928人,在校生达10355人。

山东医科大学继承齐鲁大学、华东白求恩医学院的办学传统,在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等方面独具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医学人才,是国内著名的医科院校之一。



  • 档案远程预约系统

  • 山东大学档案与校史

  • 山东大学数字校史馆